关于发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3:49:26   浏览:877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发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


关于发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环发[2010]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现发布《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执行。

  

  附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二○一○年二月八日

  

  主题词:环保 农村生活 污染防治 技术政策 通知

  抄送: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附件: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一、总则

  1.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有效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政策。

  2.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

  3.地方人民政府是农村生活污染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在区县或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污染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4.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及环境承载力等差异,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

  5.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是在源头削减、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遵循分散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粪便和生活杂排水实行分离并进行处理,实现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

  6.在沼气池推广较好的地区,应将已建成的大量沼气池与生活污染物的处理和利用相结合,采用污水、粪便和垃圾厌氧发酵,沼气能源利用及沼液、沼渣农业利用的新型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技术路线。

  7.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卫生、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污染处理设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建立县(市)、镇、村一体化的生活污染防治体系。

  8.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流域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对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农村生活污水,须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1.农村雨水宜利用边沟和自然沟渠等进行收集和排放,通过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或自然入渗进入当地水循环系统。鼓励将处理后的雨水回用于农田灌溉等。

  2.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并且建有污水排放基础设施的农村,宜采取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对于人口相对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可采用边沟和自然沟渠输送,也可采用合流制。

  3.在没有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不宜推广使用水冲厕所,避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在上述地区鼓励推广非水冲式卫生厕所。

  4.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户,鼓励采用低能耗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的农村,鼓励采用集中自然处理;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落,宜采用集中处理。

  5.对于以户为单元就地排放的生活污水,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处理技术和设施。

  6.鼓励采用粪便与生活杂排水分离的新型生态排水处理系统。宜采用沼气池处理粪便,采用氧化塘、湿地、快速渗滤及一体化装置等技术处理生活杂排水。

  7.对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并建有完善排水体制的村落,应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二级生物处理技术。

  8.对于处理后的污水,宜利用洼地、农田等进一步净化、储存和利用,不得直接排入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水体。

  9.鼓励采用沼气池厕所、堆肥式、粪尿分集式等生态卫生厕所。在水冲厕所后,鼓励采用沼气净化池和户用沼气池等方式处理粪便污水,产生的沼气应加以利用。

  10.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沼液及沼渣等可作为农肥施用,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鼓励以就地消纳为主,实现资源化利用,禁止随意丢弃堆放,避免二次污染。

  11.小规模畜禽散养户应实现人畜分离。鼓励采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并实施“一池三改”,推广“四位一体”等农业生态模式。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

  1.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对金属、玻璃、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处理处置。禁止农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焚烧。

  2.城镇周边和环境敏感区的农村,在分类收集、减量化的基础上可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处理处置生活垃圾。

  3.对无法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的农村生活垃圾,应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在分类收集基础上,采用无机垃圾填埋处理、有机垃圾堆肥处理等技术。

  4.砖瓦、渣土、清扫灰等无机垃圾,可作为农村废弃坑塘填埋、道路垫土等材料使用。

  5.有机垃圾宜与秸杆、稻草等农业废物混合进行静态堆肥处理,或与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沼渣等混合堆肥;亦可混入粪便,进入户用、联户沼气池厌氧发酵。

  四、农村生活空气污染防治

  1.鼓励农村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技术,从源头控制农村生活空气污染。

  2.推进农村生活节能,鼓励采用省柴节能炉灶,逐步淘汰传统炉灶,推广使用改良柴灶、改良炕连灶等高效低污染炉灶,并应加设排烟道。

  3.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农村应减少使用散煤和劣质煤,推广使用低氟煤、低硫煤、固氟煤、固硫煤、固砷煤等清洁煤产品。

  五、新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

  1.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研发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染防治技术及设备,开展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与推广,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2.鼓励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多种途径加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

  3.鼓励建立农村生活污染防治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机构,完善县(市)、镇、村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运营维护农村污染防治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水平。

  4.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科技知识普及和传播,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劳动人事部关于贯彻执行《炉窑护目镜和面罩》国家标准的通知

劳动人事部


劳动人事部关于贯彻执行《炉窑护目镜和面罩》国家标准的通知

1984年3月19日,劳动人事部

我部委托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起草的《炉窑护目镜和面罩》国家标准草案,业经国家标准局以国标发〔1983〕556号文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和名称为:GB4015--83《炉窑护目镜和面罩》,自1984年10月1日起实施。标准文本由技术标准出版社出版。为了贯彻《炉窑护目镜和面罩》国家标准,特作如下通知:
一、由武汉劳动防护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根据本标准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请武汉中心站提前做好监督检验准备工作,并召开生产单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会议,制定监督检验实施细则,以保证标准按期实施。
二、生产炉窑护目镜和面罩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本标准组织生产,并向武汉劳动防护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站申请《产品合格证书》和《产品检验证》。
三、商业经销单位收购、销售的炉窑护目镜和面罩,要符合国家标准,并附有检验机构的《产品检验证》。
四、自1984年10月1日以后,各使用单位应购置符合国家标准的炉窑护目镜和面罩,并建立炉窑护目镜和面罩定期检查和失效报废制度。
五、各级劳动部门、各级企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各有关单位贯彻执行上述标准。

附:炉窑护目镜和面罩 The goggles and helmetfor furnace operator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4015--83(国家标准局1983年发布 1984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在炉窑前作业时,为预防红外线眼伤戴用的护目镜和面罩。
1.品种
1.1 护目镜:普通型、前挂型、防侧光型
1.2 眼罩
1.3 防护面罩
2.技术要求
2.1 对滤光片的技术要求
2.1.1 滤光片的颜色应为暗混合补色,不得呈鲜明的单色。
2.1.2 遮光号按下列公式划分:
7 1
S=1+------log------
3 τ
式中:S——遮光号;
τ——可见光透过率。
2.1.3 各种遮光号的滤光片,其透过率要符合表1要求。各种遮光号的滤光片,在313nm波段的最大透过率不得大于0.1%;在210~313nm波段范围内,透过率不得超过313nm波段所允许的值。
------------------------------------------------
| 可见光透过率(%) |
遮光号 |------------------------------|
| 最 大 | 最 小 |
--------------|--------------|--------------|
1.2 |100 |74.4 |
--------------|--------------|--------------|
1.4 | 74.4 |58.1 |
--------------|--------------|--------------|
1.7 | 58.1 |43.2 |
--------------|--------------|--------------|
2 | 43.2 |29.1 |
--------------|--------------|--------------|
2.5 | 29.1 |17.8 |
--------------|--------------|--------------|
3 | 17.8 | 8.5 |
--------------|--------------|--------------|
4 | 8.5 | 3.2 |
--------------|--------------|--------------|
5 | 3.2 | 1.2 |
--------------|--------------|--------------|
6 | 1.2 | 0.44 |
--------------|--------------|--------------|
7 | 0.44 | 0.16 |
--------------|--------------|--------------|
8 | 0.16 | 0.061 |
--------------|--------------|--------------|
9 | 0.061| 0.023 |
--------------|--------------|--------------|
10 | 0.023| 0.0085|
------------------------------------------------
------------------------------------------------
红外线平均透过率(%)
------------------------------------------------
780~1300nm|1300~2000nm
--------------------|--------------------------
37 | 37
--------------------|--------------------------
33 | 33
--------------------|--------------------------
26 | 26
--------------------|--------------------------
21 | 13
--------------------|--------------------------
15 | 9.6
--------------------|--------------------------
12 | 8.5
--------------------|--------------------------
6.4 | 5.4
--------------------|--------------------------
3.2 | 3.2
--------------------|--------------------------
1.7 | 1.9
--------------------|--------------------------
0.81 | 1.2
--------------------|--------------------------
0.43 | 0.68
--------------------|--------------------------
0.20 | 0.39
--------------------|--------------------------
0.10 | 0.25
------------------------------------------------
2.1.4 屈光度。
不得大于--0.125D。
2.1.5 平行度。
1
不得大于--棱镜度
6
2.1.6 强度性能。
在有可能发生眼外伤的场所,滤光片应能承受45克钢球从1.3米高处自由落下的冲出;用在其他场所,滤光片应能承受16克钢球从0.6米高处自由落下的冲击。
2.1.7 耐热性能。
经过耐热性能试验后,不得破裂或变形。
2.1.8 表面质量。
在滤光片的中心部位不允许有可见的气泡、灰点、杂质、擦痕、条纹;在滤光片的四周不允许有影响视力的缺陷;一副眼镜的两个滤光片之间,不允许有明显的色度差异。
2.2 对配件的技术要求
2.2.1 各种配件应不易脱落和破损,并易于更换。配件表面必须平整光滑,边角处不得呈现易于刺伤皮肤的锐角。
2.2.2 金属材料经过耐腐蚀性检验后,用肉眼观察不得有腐蚀痕迹。
2.2.3 塑料材料应有耐热性能,经过耐热检验后,不允许有变形或干裂现象。
2.2.4 塑料材料应当有耐燃性能,燃烧速度不得大于1毫米/秒。
2.3 对眼护具的结构要求
2.3.1 眼罩或眼镜须能将眼眶部位盖住,并要有通气结构。眼罩的边缘要光滑、有弹性。
2.3.2 面罩佩戴时要稳固、舒适,窗口不得小于105×50毫米。
2.3.3 滤光片应与眼睑部保持一定距离,不得使滤光片接触到睫毛。
3.检验方法
3.1 光学检验方法
3.1.1 颜色测试。
按照GB3609.3--83第5章的规定测试。
3.1.2 遮光号测试。
按照GB3609.3--83第2章的规定测试。
3.1.3 透过率测试。
按照GB3609.3--83第1章的规定测试。
3.1.4 屈光度测试。
利用测屈光度的查片机进行测试,仪器精度要求0.06D。
3.1.5 平行度测试。
按照GB3609.3--83第3章的规定测试。
3.1.6 表面质量的检测。
在60瓦白炽灯光下,使眼和滤光片、滤光片和灯之间的距离,各保持30厘米,用肉眼来检查。以滤光片的最大弦的中点为圆心,在半径15毫米的圆面积内,为滤光片的中心部位,以及其边缘部分。对面罩上的滤光片按眼镜滤光片的相应部位检测。
3.2 非光学检验方法
3.2.1 滤光片耐热性测试。
按照GB3609.3--83第1章的规定测试。
3.2.2 滤光片强度性能测试。
在外径为32毫米,内径为25毫米的钢制圆管上,放置垫厚3毫米邵氏硬度为40±2的橡胶垫圈,其内径与圆管相同,然后将样品放在橡胶垫圈上(球面滤光片的凸面应向上)进行冲击。
3.2.3 金属配件耐腐蚀性测试。
按照GB3609.2--83第3章的规定测试。
3.2.4 塑料配件耐热性测试。
将样品置于67℃±2℃的恒温箱中烘烤30分钟,取出后放在室温冷却。
3.2.5 塑料配件耐燃性测试。
将眼镜框架(量好其长度)或取自面罩最薄部位的样品(150毫米×13毫米)之一端夹紧,使其处于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状态,然后用酒精灯点燃另一端,测定火焰蔓延到中心位置的时间,算出其燃烧速度。样品数为3个,取其平均燃烧速度。
4.检验规则
4.1 产品必须经国家指定的技术部门检验。符合本标准并获得合格证书后方可生产、销售。
4.2 产品由生产厂按本标准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并须附有产品合格证和检验证。
4.3 每1000副产品为一批,生产厂必须按本标准规定,按批进行抽检,抽检数量如下:
a.表面质量和颜色按2%抽检,允许不合格率为抽检样品量的5%;如果不合格率超过5%,则允许重新抽样复检一次,若不合格率仍超过5%,则此批产品为不合格。
b.透过率、屈光度、平行度、遮光号等按2%抽检,其他性能指标按0.3%抽检。如果有一副一项性能指标不合格,则允许重新加倍抽样复检一次,若仍有一副一项不合格,则此批产品为不合格。
5.包装、标志,贮存、运输和使用
5.1 产品应有包装,并应附有产品检验证、合格证及使用说明书。包装箱要印明下列标志:
a.生产厂名称及商标;
b.产品名称;
c.型号;
d.数量;
e.生产日期;
f.遮光号;
g.合格证书编号。
5.2 产品运输和贮存中,禁止与酸、碱及其他有毒物质放在一起。产品应保持清洁,不得受压、受热、受潮和阳光照射。
5.3 根据热源种类、温度等因素,推荐使用滤光片遮光号如表2。
表2
------------------------------------------------------------------------------
| 适 用 范 围
遮 光 号 |--------------------------------------------------
| 热源平均温度℃ | 热源种类
--------------------------|----------------------------|--------------------
1.2 | 1050 |
--------------------------|----------------------------|
1.4 | 1070 |
--------------------------|----------------------------|
1.7 | 1090 | 高 炉
--------------------------|----------------------------|
2.0 | 1110 | 加热炉
--------------------------|----------------------------|
2.5 | 1140 | 烧结炉
--------------------------|----------------------------|
3 | 1210 | 转 炉
--------------------------|----------------------------|
4 | 1290 | 平 炉
--------------------------|----------------------------|
5 | 1390 |
--------------------------|----------------------------|--------------------
6 | 1500 |
--------------------------|----------------------------|
7 | 1650 |
--------------------------|----------------------------|
8 | 1800 | 电 炉
--------------------------|----------------------------|
9 | 2000 |
--------------------------|----------------------------|
10 | 2150 |
------------------------------------------------------------------------------
----------------------------------------------------------------------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劳动人事部提出。
本标准由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湖南冶金防护防治研究所、湖南省工矿民族贸易公司负责起草。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令
第3号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已于2000年6月16日经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局长 温克刚
二000年六月二十六日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御等。
  第三条 防雷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防雷减灾机构,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行业管理,密切合作,共同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 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必须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章 监测与预警
  第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产品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八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全国雷电监测网,编制雷电防御规划,避免得复建设。
  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三章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与施工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需要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等防雷产品和设施的总称。
  第十一条 防雷装置的设计实行审核制度。
  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单位承担。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单位可以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单位进行。未经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不得交付施工。
  对不符合防雷标准、规范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审核结论进行修改并重新报批。
  第十二条 防雷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单位监督管理。
  在施工中变更和修改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装置必须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委托的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委托的单位发给合格证书。未取得合格证书的,不提投入使用。

  第四章 防雷检测
  第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防雷装置的检测工作。
  第十五条 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为每年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可以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十六条 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对防雷装置检测后,应当出具检测报告,检测项目全部合格后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的,应当限期整改。
  防雷检测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防雷检测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公正性。
  第十七条 防雷装置使用单位必须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发现问题,由使用单位及时维修或者报告承担该装置检测的单位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厂矿企业应当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定期检测、维修防雷装置,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 资质与资格
  第十九条 对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对从事防雷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进行资质认证。
  第二十一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单位,应当在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第二十二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单位,必须按照相应资质等级承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禁止无证或者超出资质等级承接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第二十三条 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等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资格认可的组织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第六章 防雷产品管理
  第二十四条 防雷产品应当条例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二十五条 防雷产品应当通过正式鉴定,并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委托的检验机构测试合格,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认可,方可投入使用。
  对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防雷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计量认证或者获得资格认可。
  第二十六条 防雷产品的使用,应当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禁止使用未经认可的防雷产品。

  第七章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统计和鉴定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工作。
  第二十八条 遭受雷电灾害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
  第二十九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雷电灾情和年度雷电灾害情况。

  第八章 罚则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这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有关规定,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未明确规定的,可以根据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和资格,擅自从事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二)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单位审核同意,擅自施工的;
  (三)新建、扩建、改建的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委托的单位验收或者未取得合格证书,擅自投入使用的;
  (四)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五)安装和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的;
  (六)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整改的;
  (七)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防雷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